2024-12-05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数学院张世华团队合作,对人类和猕猴的ACC进行了单细胞多组学的跨物种整合分析。研究发现,人与猕猴的兴奋性神经元亚型端脑外投射神经元(ET)显著高表达了超过一半的已知VEN标记基因,而其他神经元亚型则没有,这说明ET包含VEN细胞簇。
前扣带回皮层(ACC)在灵长类大脑的功能网络中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它通过远程神经投射将与“情感”相关的边缘系统和与“认知”相关的前额叶皮层相连接。ACC参与多种高级认知功能的调控,包括注意力分配、奖赏预期、决策和情绪调节等,并与多种人类精神疾病的发生相关。ACC虽然在哺乳动物大脑中是一个保守的皮层区域,但在细胞水平上,ACC在演化中发生了一个关键创新,即在体型较大的社会性哺乳动物中出现了大型投射神经元——...
2024-11-26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萍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洛南团队和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团队,在猕猴精原干细胞的表观特征和干细胞稳态关键调控因子的研究中取得了进展。
哺乳动物精原干细胞是雄性生育力维持的细胞基础,也是制备生殖系基因编辑动物的细胞载体。实现人类精原干细胞的体外长期扩增培养,对患癌男童生育力的保存具重要意义。猴精原干细胞系的建立,有助于解决猴基因编辑中长片段精准插入难题。迄今,人和非人灵长类精原干细胞的体外长期扩增培养仍是领域难题。理解人和非人灵长类精原干细胞稳态调控机制,能够为体外培养条件的优化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尽管国际上已有几个工作分析了人...
2023-08-15
为深入解析驱动灵长类大脑进化的遗传机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吴东东课题组与盛能印课题组、王文课题组和张国捷课题组合作,整合大量灵长类基因组、转录组、单细胞转录组与表观组数据,全面分析了调控序列在灵长类大脑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与功能影响。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快速进化的调控元件是驱动复杂性状进化的重要因素,例如人类大脑进化。但是人类发达的大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从原猴、新大陆猴、旧大陆猴、小猿、大猿到人类不断增加的过程,目前少有研究探讨这些调控元件对其他非人灵长类,特别是相对原始的灵长类大脑进化的影响。?为深入解析驱动灵长类大脑进化的遗传机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吴东东课题组与盛能印课题组、王文课题组和张国捷课题组合作,整...
2023-06-02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发起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目前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6月2日,该计划以专刊形式在线发表8篇Science论文,其中昆明动物所主导或参与发表6篇Science和2篇Science Advances。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发起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目前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6月2日,该计划以专刊形式在线发表8篇Science论文,其中昆明动物所主导或参与发表6篇Science和2篇Science Advances。该专刊涵盖了灵长类研究的多个热点领域,厘清了灵长类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揭示了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多样性特征和演化历史;解析了灵长类动物大脑、体型、骨骼、感官、食性等复杂性状演化的遗传基??;发现了寒冷促进亚洲叶猴复杂社...
2022-10-10
为探究蜂猴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吴东东团队从头组装了倭蜂猴(Xanthonycticebus?pygmaeus)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序列,并对50只倭蜂猴和6只孟加拉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发现,与解毒有关的GSTA基因家族在蜂猴中特异性扩张,其在蜂猴肝脏中表现出特异性高表达。此外,研究人员发现PITRM1基因在蜂猴和考拉之间表现出趋同进化。
10月4日,《PNAS》期刊在线发表吴东东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Functional genomics analysis reveals the evolutionary adaptation and demographic history of pygmy lorises”,该工作揭示了蜂猴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和群体历史,被选为当期的封面文章。网页链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123030119?蜂猴是一类濒危的灵长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不寻常的生理和行为特征,包括低代谢率、行动缓慢和夜...
2022-09-28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团队牵头发现抗菌肽LL-37的表达在AD病人中大脑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LL-37可以诱导氯离子通道CLIC1上调和膜转移、并激活CLIC1从而诱导氧化自由基产生、神经胶质细胞过度兴奋、神经性发炎等。该研究也第一次发现了CLIC1的内源性激动剂LL-37。干预LL-37、CLIC1或者CLIC1-LL-37互作提供了可能的AD治疗或者药物研发策略。
阿尔茨海默?。ˋ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发病进程缓慢、随着时间不断恶化的神经退行性脑部疾病。AD的疾病机制一直没有明确定论,Aβ沉积曾经被认为是重要的病理因素,但几乎所有针对Aβ的临床药物都宣布失败,因此探索AD发病机制及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十分重要。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团队牵头发现抗菌肽LL-37的表达在AD病人中大脑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LL-37可以诱导氯离子通道CLIC1上调和膜转移、...
2022-03-09
胡新天课题组使用32只幼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由不同CCT构成的四种典型光源来研究CCT与眼轴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经过365天的观察后,低CCT光照下的猕猴的眼轴增长显著小于高CCT光照下的猕猴的眼轴增长,并且在整个观察期间,这种效应是持续和稳定的。该成果是国内外第一次系统的关于常规照明光源色温与眼轴发育关系的报道。由于眼轴过度增长是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有可能为预防青少年近视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
近视(Myopia)是眼睛在调节放松状态下,距离较远物体的反射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作用后,聚焦于视网膜之前,导致视物不清的病理现象。近视不仅对工作和生活有着很大影响,中高度近视患者在中年以后还会明显增加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变性等疾病的发病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视觉健康问题已经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并列为全球三大严重影响人的生存质量的疾患。?我国近视患者近5亿,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
2022-02-21
近日,2021年度中国信息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我所宿兵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李程团队及中科院数学院张世华团队合作发表于《Cell》的研究成果"3D Genome of macaque fetal brain reveals evolutionary innovations during primate corticogenesis"入选。
近日,2021年度中国信息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我所宿兵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李程团队及中科院数学院张世华团队合作发表于《Cell》的研究成果"3D Genome of macaque fetal brain reveals evolutionary innovations during primate corticogenesis"入选。?该研究构建了猕猴胎脑高分辨率大脑三维基因组图谱。通过跨物种进化分析,发现了人类特有的染色质空间结构和脑发育调控元件,证明了人类已进化出更为精细的脑发育调控网络。该...
2021-11-30
11月30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Discovery发表了题为Depletion of giant ANK2 in monkeys causes drastic brain volume loss的研究成果,报道了巨型ANK2基因敲除猴的脑容量急剧损失,但基本脑功能表现正常的发现。该项研究揭示了巨型ANK2基因在灵长类大脑发育中的关键作用,并很好地显示了巨型ANK2基因在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之间存在的巨大进化差异。这些结果一方面提示了大脑的巨大可塑性,同时也表明我们建立的巨型ANK2基因敲除猴模型是研究大脑功能重组和可塑性的极佳模型。
11月30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Discovery发表了题为Depletion of giant ANK2 in monkeys causes drastic brain volume loss的研究成果,报道了巨型ANK2基因敲除猴的脑容量急剧损失,但基本脑功能表现正常的发现。?自闭症谱系障碍(ASDs)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核心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ASDs影响全世界约1-2%的人口,临床可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大多数综合征型ASDs都有遗传基础,大多数非综合征型ASDs...
2021-09-29
为了解决树鼩用于疾病动物模型创建时缺少基因组等遗传信息的问题,姚永刚团队和合作者先后发布了第一版树鼩基因组(KIZ version 1: TS_1.0)和第二版树鼩基因组(KIZ version 2: TS_2.0)序列,并建立了首个树鼩基因组数据库(http://www.treeshrewdb.org/),实现了树鼩基因组数据的自由访问和共享,很好地促进了树鼩研究领域的发展。
树鼩是一种与实验大鼠差不多大小的小型哺乳动物,是灵长类的近亲。由于其繁殖周期短(约6周),饲养成本低,单胎产仔数较高(每胎2-5只)等特点,在某些方面可望替代非人灵长类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目前,树鼩已被用于感染性疾病如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疱疹病毒感染、禽流感病毒感染等模型创建,是研究视觉系统与功能的很好的动物。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姚永刚团队和合作者,对树鼩...
2021-07-16
成功建立了首例具备PD核心表型的基因编辑猕猴模型。这一新型病因性猕猴模型将为PD的病因探索、早期标记物发掘以及有效干预与治疗策略的开发等领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研究平台。
帕金森?。≒arkinson’s disease, PD)主要影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达2-3%。PD因较高的发病率、早期诊断的困难以及治疗效果不佳等问题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给患者家庭与社会保障带来沉重负担。目前,P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是表型清楚。PD的核心症状为运动迟缓,伴随静止性震颤、肌强直与姿势异常等临床表现;其典型病理特征包括中脑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大量丢失与相关脑区出现磷酸化α-synuclein聚集形成的...
2021-01-28
这一研究成果首次产生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高精度三维基因组学图谱资源,并利用大脑三维基因组的跨物种多组学分析,发现了人类特异的染色质结构和脑发育调控元件,为阐明人类大脑发育的进化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和证据。
人类大脑起源于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其最显著的改变是大脑的认知功能,反映在脑容量的显著扩大和脑结构的高度精细化。人类进化过程中,哪些遗传改变造就了人类大脑是国际科学界长期力图解决的科学问题。?所有器官包括大脑的形成都是通过发育过程来实现的。人类独特的脑发育模式源于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不断积累的功能性突变。然而,由于物种间存在数以百万计的序列差异,而其中只有少数的关键差异才具有重要的功能效应,如何将...
2020-12-14
该研究首次证明,除了人类,猴子也会自发罹患帕金森病,其表型与发病机制与人类患者相似。它也表明帕金森病的发生机制在人类出现以前就产生了,利用猴子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具有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帕金森病是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接近2%)。我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保守估计约有400万帕金森病患者,给人民健康与社会保障带来巨大负担。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为运动障碍(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姿势异常与肌强直),其经典病理改变包括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以及磷酸化alpha-synuclein聚集形成的路易小体(Lewy bodies)与路易突起(Lewy neurites)。目前缺乏有效治愈帕金森病的...